最後更新日期: 2025 年 4 月 15 日

中高齡的樂齡族群雖然吃得不一定少,仍可能出現營養不良?隨著年紀增長,吸收力下降,又或者是慢性病纏身,再加上飲食習慣改變,營養不良的問題悄悄找上中高齡者!日日營養Dailydietitian本篇就將以簡單明瞭的方式,帶大家了解中老年人容易不良的原因?以及如何判斷長輩可能營養不良?也會告訴大家透過「吃」改善營養不良的飲食建議!

閱讀更多:<樂齡健康》中老年每日維他命攝取建議!當心這8大營養素不足>

中老年人為什麼容易營養不良?

「怎麼明明每天都有吃飯,還是覺得沒力氣?」營養不良的原因不只是吃太少,而是吃進去的營養,身體可能吸收不了、利用不到。

年齡增長如何影響營養吸收

  • 胃酸分泌減少:胃酸分泌減少會影響蛋白質分解與鈣、鐵或鋅等礦物質的吸收。
  • 腸道蠕動變慢:隨著年紀變大,人的腸道蠕動也會變化,這會導致消化吸收變差、便秘頻率提高。
  • 唾液與酵素分泌下降:唾液與酵素分泌下降,則會造成食慾變差、咀嚼困難,進而影響進食和營養吸收。
  • 味覺嗅覺變鈍:味覺也會隨著年齡而衰退,使得吃東西不再「有味道」,容易降低進食慾望。
  • 牙口不好:常困擾長輩的一大健康煩惱,就是牙口(牙齒)不好,造成咀嚼困難限制攝取蔬果、全穀或堅果等營養密度較高的食物。

慢性病與藥物對營養攝取的影響

  • 慢性病限制飲食內容:如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水果、腎臟病患者限蛋白,這些情形容易造成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。
  • 藥物副作用影響吸收:像是利尿劑可能造成鉀流失;胃藥與抗生素則會抑制胃酸,影響體內的B群吸收。
  • 長期服藥導致代謝變化:代謝變差則需要額外補充營養來維持體內平衡。
  • 為「養生」過度忌口:為了養生或是控制慢性病,常有長者出現過分控制油鹽糖、忌吃肉或澱粉等情況,反而使營養不均問題惡化。

怎麼判斷中老年人可能營養不良?

至於孝順的晚輩,該透過哪些方法提前發現家中長輩營養不良的狀況呢?首先要瞭解的是,營養不良並不像感冒會馬上發作,身體會逐步出現變化和警訊,只要細心觀察,就能夠提早發現!以下是中高齡族群出現營養不良時的常見身體徵兆:

營養不良的常見身體徵兆

  • 體重快速下降:半年內減少5%以上。
  • 容易疲倦:活動力下降,做平常的事也會喘或無力。
  • 肌肉量明顯減少:手臂與腿部變細且走路變慢。
  • 頭髮乾枯、掉髮變多:
  • 皮膚乾燥:嘴角破裂、指甲變得更加脆弱。
  • 口腔問題:容易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。
  • 免疫力下降:時常感冒或感染反覆發作。

如何透過日常觀察與體檢判斷

  • 觀察飲食習慣改變:是否常剩菜?有咀嚼或吞嚥困難?常說沒胃口、吃什麼都沒味道?
  • 使用營養評估工具:如MNA問卷,快速評估營養吸收與身體狀況。
  • 定期健康檢查:檢查白蛋白、維生素B12、鐵、骨密度、肌肉量等營養指標。

哪些食物有助於避免營養不良?

在了解樂齡族群營養不良的潛在原因和如何透過,與其等到身體亮紅燈再補救,不如先從日常飲食開始改善,藉此預防營養流失甚或是營養不良的情況產生。以下是專業營養師建議樂齡族群,可以多攝取的優質營養素!

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的來源

  • 優質蛋白質食物:每日攝取建議為1.2g/公斤體重,常見來源包括雞蛋、豆腐、黃豆製品、魚類(鮭魚、鯖魚、小魚乾)、雞胸肉、瘦豬肉、牛肉、低脂牛奶或優格。
食物 建議攝取量(每日) 備註
雞蛋 約 1~2 顆 富含完整蛋白質與維生素 B 群
豆腐、黃豆製品 每餐半盒豆腐或一小碗豆製品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,易消化
魚類(鮭魚、鯖魚、小魚乾) 每週 2~3 次,每次 1 掌心大 含優質蛋白與 Omega-3 脂肪酸
雞胸肉、瘦豬肉、牛肉 每天約 1~2 掌心大 高蛋白、低脂肪,建議煮、蒸為主
低脂牛奶或優格 每日 1~2 杯(240ml/杯) 含鈣、蛋白質,適合早餐或點心搭配
  • 健康脂肪來源:每日總脂肪攝取量應佔總熱量20%~35%,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,如亞麻仁籽油、橄欖油、鮭魚、秋刀魚、核桃、杏仁、南瓜子、酪梨等。
食物 建議攝取量(每日) 備註
橄欖油 / 苦茶油等 1~2 湯匙(15~30ml) 用於烹調或拌沙拉
堅果(核桃、杏仁、腰果等) 約一小把(約 20~30 克) 建議不加鹽不炸
魚類(鮭魚、秋刀魚、鯖魚) 每週 2~3 次,每次約 1 掌心大 Omega-3 好脂肪來源
酪梨 每日最多半顆 同樣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

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的每日飲食建議

  • 蔬果攝取建議:每天至少3份蔬菜(如地瓜葉、菠菜)、2份水果(奇異果、芭樂、橘子)。
  •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:鈣來源如牛奶、起司、豆腐、小魚乾、黑芝麻,維生素D來源為曬太陽、蛋黃、強化牛奶、鮭魚。
  • 補充維生素B群與鐵質:豬肝、全穀類、深綠葉菜、紅肉。
  • 補充鎂與鉀:香蕉、堅果、燕麥、地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