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5 年 10 月 7 日
為什麼有時候運動完後感覺到餓,有時候又覺得胃口全無?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,其實有一套精密的身體機制,日日營養Dailydietitian 本文整理多篇科學研究整理,將帶大家深入了解運動與食慾間的關係。究竟運動讓人變得更加飢餓、吃得更多,還是能幫人控制食慾呢?本文也提供實用建議,帶大家運用運動時間來安排飲食,使減脂效果更出色,也避免吃宵夜或暴飲暴食!。
運動會讓人餓還是不餓?科學研究這樣解析
多數人運動後都有過兩種極端經驗,不是很餓就是完全沒胃口,這並不是運動後太累的錯覺,而是身體在不同條件下對能量需求的反應,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後,短時間內食慾會暫時下降,特別是當運動強度達到心率提升的程度時,不過若運動時間過長或強度太低,反而可能刺激食慾上升。
運動後食慾下降?短期荷爾蒙變化是關鍵
研究發現運動後短時間內會導致「飢餓素(Ghrelin)」下降,而飽足相關荷爾蒙如腸泌肽(Peptide YY, PYY)與升糖素樣胜肽-1(GLP-1)則上升,使人暫時感到不餓。這種現象常見於高強度或間歇性運動(如 HIIT、快跑)後。然而當身體恢復平衡、肌肉進入修復期後,能量需求增加,食慾會逐步回升
有人運動完反而更餓?熱量消耗與心理補償效應
研究指出,當運動時間較長(約超過 60 分鐘)或強度偏低時,隨著能量大量消耗與血糖下降,體內的「飢餓素(Ghrelin)」可能在運動後期或恢復階段回升,使人產生明顯飢餓感。《Journal of Endocrinology》研究顯示,長時間高強度有氧運動會在運動結束後引起腸促激素(如 Ghrelin、PYY)的變化,導致食慾在短暫下降後逐步回升。
此外,「心理補償效應」(compensatory eating)也是關鍵因素之一——Broom 等人(2009)研究指出,許多人在運動後認為自己消耗了大量熱量,因而放鬆飲食警覺,導致實際攝取的熱量甚至超過運動消耗。綜合上述,運動後是否覺得餓,不僅取決於運動強度與時間,也受到心理認知與飲食習慣影響。
食慾的生理機制:荷爾蒙與神經傳導的角色
要真正理解運動與飢餓感的關聯,得從體內的荷爾蒙與神經訊號說起,運動不僅影響肌肉與心肺,也會改變大腦中調控食慾的神經傳導物質,這些生理變化會決定你運動後到底是「不餓」還是「更餓」!?
運動後的飢餓素(Ghrelin)與瘦體素(Leptin)的變化
由於飢餓素(Ghrelin)是由胃分泌,瘦體素(Leptin)則由脂肪細胞分泌,告訴大腦「吃飽了」:
- 短期高強度運動會暫時抑制Ghrelin,讓人不太餓。
- 長期規律運動則能提升Leptin敏感度,改善暴食或過度進食的傾向。
一篇研究指出,運動訓練可能減少過度攝食(susceptibility to verconsumption),也就是運動者在飲食控制上可能更具彈性與抵抗過量進食的能力。
運動對腦內多巴胺、血糖與胰島素的影響
荷爾蒙之外,運動還會影響大腦的「快樂化學物質」──多巴胺與血清素。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能帶來滿足與安定感,間接減少「情緒性進食」的衝動;運動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,穩定血糖波動,也就減少因血糖下降而引起的暴食慾望,研究指出規律運動可改善食慾敏感度,幫助長期能量平衡
如何運用運動來穩定食慾?
在了解原理後,重點就是「怎麼做最有效」。若能掌握運動時段、運動種類與飲食安排,就能減少暴食風險,並讓身體在健康循環中自然調節食慾:
運動與吃飯時間的建議
運動與進食時間搭配得宜,就能有效穩定血糖與飢餓感:
- 早晨空腹運動:早晨空腹運動適合控制體脂,但強度不宜太高,結束後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與碳水以防血糖過低。
- 飯前運動(約飯前1小時):飯前運動可降低餐後食慾與血糖上升速度。
- 飯後運動(約餐後1小時散步或輕有氧): 飯後運動則有助於消化和穩定胰島素反應。
研究顯示將運動安排在固定時段(例如每天早晨或傍晚)能讓食慾更規律,不易出現暴食或宵夜情況。
避免暴食和吃宵夜的運動時間
常在晚上吃太多或感到嘴饞,可以嘗試在晚餐前30分鐘進行中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踩飛輪或核心訓練。這不僅能轉移注意力,還能暫時抑制飢餓素分泌,同時避免在睡前1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,因為腎上腺素上升可能讓人「誤以為自己又餓了」,所以說想改善晚上吃宵夜的情況,可嘗試以下方法:
- 晚餐後輕鬆散步15~20分鐘
- 睡前改做伸展或深呼吸訓練

健身教練 大B
國家級專業健身教練,健身/體育活動資歷超過15年,目前任職於大台北地區市立公營健身房

想看更多運動與減重資訊
快追蹤IG接收最新資訊 👉